当代经济管理

理论研究

  • 新质生产力赋能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刘华初;王瑜聪;

    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创新动能困局、人才供给断层、价值链低端锁定、区域开放失衡与绿色转型挑战等结构性约束,突破这些约束的关键在于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赋能。新质生产力作为对外开放的产物,也是促进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关键。它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赋能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动力维度,科技创新驱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推动国际话语体系重构,形成开放型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在人力维度,技术革命性突破,消解知识垄断,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制度型开放的高精尖人才缺失困境;在产业维度,“技术创新—组织变革—价值链位势攀升”协同演进,催生产业链能级跃迁;在空间维度,区域开放布局重塑,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优化,破解开放格局非均衡性矛盾;在价值维度,绿色发展理念凝聚开放价值共识。

    2025年08期 v.47;No.36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 耐心资本下乡的逻辑理路、相对优势及长效机制

    程建华;凌小萍;

    耐心资本下乡作为资本下乡的全新形式,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撑,契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从本体逻辑看,耐心资本下乡兼顾了资本逐利性与农村发展公共性,是资本本质属性的系统性重构与农村全面进步的统一,契合了农村可持续发展需求。从价值导向看,耐心资本下乡与传统资本相比,具备注重长期价值投资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利益共享。从实践需求看,耐心资本下乡要加快构建长效机制,从优化融资结构、完善农村优质投资标的物筛选机制、创新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入手,有效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总之,构建有利于耐心资本下乡的政策保障机制,从是否需要、是否可能、何以可能方面回答耐心资本下乡面临的基本问题,对乡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025年08期 v.47;No.366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管理科学

  • 数字平台赋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机理——基于多案例探索性研究

    徐瑶玉;张新;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企业重塑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而数字平台作为关键赋能载体,其作用机理尚未得到系统性阐释。文章从平台赋能和动态能力整合视角,采用嵌入式多案例研究方法,深度剖析数字平台赋能实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平台赋能遵循“平台赋能—动态能力提升—转型绩效”的内在演化机制。具体而言,数字平台基于其数字技术特性衍生出资源赋能、结构赋能与数据赋能3种核心路径,并通过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创新能力与价值共创能力3类关键动态能力,加快制造企业从局部效率优化向全局价值跃迁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研究揭示了制造企业数字平台应用向数字化转型价值转化的过程“黑箱”,丰富及拓展了数字情境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

    2025年08期 v.47;No.366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 以开放促创新: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源起、内涵与建构路径

    修明圆;张新宁;

    立足于新科技革命下科技创新协作方式变革的全球化视野,践行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在开放合作中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应运而生,其凸显了“开放”的特质,统筹了政策、基础设施、合作网络、市场机制、人才等基本要素。当前这一环境的建设中存在着对开放与安全、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破”与“立”、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主体感受间关系的把握问题,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创新体系不完善、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欠主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突出、相关制度短板未补齐等问题。对此,需要从前瞻布局、驱动保障、开放融合、人才筑基、安全嵌入层面上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构建的实践进程。

    2025年08期 v.47;No.366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十五五”时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许雯;耿强;

    “十四五”时期,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资本、产业链、供应链及科技创新等多个层面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十五五”时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数实融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纵深发展,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层面支持,这些新形势为“十五五”时期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现阶段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仍面临来自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面的困境和阻力,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十五五”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探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路径,包括从宏观层面完善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协同高效的发展生态;中观层面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现代化为抓手,推进产业共建;微观层面从投资端、融资端和经营端多点发力,保障要素平等使用。

    2025年08期 v.47;No.366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三农”问题

  • 风险规避与障碍廓清: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许永生;赵翠萍;

    社会力量凭借自身优势,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威廉姆森经济治理理论构建了分析框架,在考察社会力量进入农业农村趋势的基础上,剖析社会力量带来的风险和自身面临的阻碍。研究表明,我国涉农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流入农地的规模和比例稳步扩大,社会力量与农户利益分享机制多样化。但社会力量也带来了风险,宏观视角下是增大市场风险和威胁粮食安全,微观视角下是主体利益受损和农户生活保障缺乏。同时,社会力量进入农业农村也面临资源配置、政策供给、治理结构三个层面的阻碍,资源配置方面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政策供给方面是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持和保险、担保等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治理结构方面主要是政府对土地流转价格的干预较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和农村土地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为此,文章从风险规避和障碍廓清两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准入监管,推动社会力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失业预防和保障托底制度,加快健全土地、人才和融资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力量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和完善农村产权市场等纾解策略。

    2025年08期 v.47;No.366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产业经济

  • 人工智能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理与中国路径

    朴英爱;张艺凡;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背景下,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性支撑作用。随着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已成为提升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基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人工智能主要通过洞察预测效应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风险抵抗能力,通过效率提升效应加强生产恢复能力,通过要素优化效应提高调整适应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促进高级化发展能力。然而,人工智能在驱动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上仍面临高质量数据集匮乏、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数据要素自由流动不畅和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为更好地释放人工智能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新动能,中国应积极构建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数据集,推动工业机器人深度融入生产环节,完善智能化共享平台体系,培育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

    2025年08期 v.47;No.366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 “十五五”时期中国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的挑战与对策

    朱兰;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布局逐渐从本土转向全球,政策重心从动力转换到智能网联,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快速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基本自主可控,全球产品出口量质齐升,出口目的国范围不断扩大。但因技术进步、地缘政治与贸易保护等因素,“十五五”时期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需要从科技创新、国际贸易和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完善应对,从而巩固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v.47;No.366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金融

  • 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农业金融化改革——习近平经济思想对耐心资本引导的范式突破

    万立明;李佳;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系统剖析农业金融化进程中资本短期化倾向与农业战略周期断裂的结构性矛盾。研究发现:新自由主义范式下资本时间权力的异化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投资周期普遍短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所需战略周期,形成“战略周期悖论”。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时间辩证法,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政治规训-伦理重构-技术治理”的三重赋能机制:在政治维度建立战略周期与资本周转的制度性锚定,在价值维度实现社会主义劳动伦理对金融化逻辑的嵌入转化,在技术维度创新数字信用与生态核算的资本估值模型。这种制度创新突破新自由主义“时间商品化”陷阱,使农业资本运动呈现“战略耐心制度化、资本运行伦理化、治理工具精准化”的中国特色,推动全球农业投资从资本霸权向战略耐心转型。

    2025年08期 v.47;No.366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全球货币网络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兼论人民币地位变迁

    杨渝镜;丁文丽;胡列曲;

    以2005年7月—2023年12月全球34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基于TVP-VAR-DY模型构建全球货币网络,从汇率传导视角探究全球货币网络的演变特征、影响机制以及人民币在货币网络的地位作用。结果表明:全球货币网络演变呈现“稳定期”“调整期”“重塑期”三大阶段特征,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趋势愈发明显。全球货币网络密度历经紧密、松散到再紧密的“U”型过程,货币影响效率波动变化;重心位置存在自西向东转移迹象,网络内部由美欧主导的两大社团逐步转向美欧中共存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在全球货币网络中地位仍然较低,但总体呈上升态势,且人民币依赖网络单一节点程度逐渐减小。区域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两大区域以及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货币网络演变受到相互依赖效应、结构依赖效应、时间依赖效应的内生影响,以及经济规模、贸易规模、金融发展水平、资本开放水平和地理、文化、历史网络等外生机制的共同作用。

    2025年08期 v.47;No.366 8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 《当代经济管理》投稿须知

    <正>《当代经济管理》为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经济管理领域最新研究成果,鼓励创新之见。辟有:“理论研究”“管理科学”“热点问题”“‘三农’问题”“公共管理”“贸易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人力资源”“财政与金融”“比较与借鉴”等栏目。本刊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1.基本要求:文章应具有创新性,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严密,文字精练,结论可靠。文章字数一般不低于1万字。

    2025年08期 v.47;No.366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 下载本期数据